? 当前位置:
首页>>住建要闻
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介绍培育住建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情况
发布日期:2024-10-31浏览次数:字号:[ ]

10月30日下午,济宁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7场)。介绍济宁市培育住建新质生产力,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刘春光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龙玉记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孙 菲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节能与科技科科长

岳 阳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勘察设计科)科长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春光:

今年以来,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持续催生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高品质住宅等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以城市更新带动城市开发建设方式转变,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

1、强化政策支持力度。紧盯住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建筑产业现代化、“好房子”建设等重点领域,制定出台住建领域碳达峰、高品质住宅、新型建筑工业化、绿色建筑等各类政策和标准规范,形成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政策标准体系。

2、加大创新研发力度。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重大装备研发,聚力开展技术创新与协作攻关,评选出济宁市2024年度城乡建设领域科技成果项目101个,推荐优秀成果申报省级、国家级科技奖项。2023年以来,济宁市累计入选国家建筑业新技术推广目录科技成果2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7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竞赛、省级“双创”劳动竞赛奖励40余项。

3、加快成果推广应用。支持鼓励建筑业企业利用科技成果,进行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创新实践,总结形成综合配套的施工方法,2024年济宁市获评省级工法29项,评选市级技术质量类工法79项、施工安全类工法20项,科技创新成果持续转化为住建领域新质生产力,发挥出日益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

1、明确装配式建筑政策要求。政府投资或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工程全面按照装配式建筑标准建设,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原则上采用钢结构;以建设条件意见书为切入点,以招拍挂方式出让用地的开发建设项目,按不低于年度发展计划比例实施装配式建筑。

2、加强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监管。编写《济宁市装配式建筑应用技术指引(试行)》,盯紧设计、施工、验收各环节,为每个重点项目建立全过程监管台账,配置人员靠上指导服务。今年以来,济宁市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244.2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任务目标的81.42%。

3、发展壮大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链条。启动《济宁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骨干企业、产业基地为链条核心,根据县(市、区)产业特点、发展优势,统筹考虑济宁市装配式建筑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嘉祥、兖州钢结构产业,任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产业,兖州装备制造产业,泗水、梁山绿色建材产业,以及微山装饰装修产业集聚区。济宁市被认定为国家级和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兖州、嘉祥获批省级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区),济宁市累计培育国家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4个、省级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基地15个,包含装配式建筑设备制造、生产、设计、施工等环节的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条已初步构建。

三、以智能建造为抓手,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1、发挥省级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示范作用。印发《济宁市智能建造试点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确定第一批18个项目先行开展示范工作,打造应用场景典范,全市入选首批省级智能建造试点企业4家、试点项目3个;在山东理工职业学院嘉祥产业学院筹设智能建造专业和实训基地,夯实产业发展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2、大力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行数字化图纸全过程应用,建立完善BIM技术标准框架体系和基础数据库,我市获批省级BIM技术应用试点城市,2家企业入选试点单位;济宁市文化中心项目作为山东省首批BIM技术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在全国BIM大赛中荣获二等奖。

3、推行智慧工地管理。对“四位一体”网格化监管平台、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监管平台进行智能化升级,实现对建设工程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预警。鼓励施工单位应用智能塔吊等智能化施工设备,通过“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有效提高施工的质量、效率和安全性,我市7个工地入选全省智慧工地建设典型案例。

四、以高品质住宅为切入点,构建房地产新发展模式

1、强化项目支撑。把高品质住宅作为房地产行业动力变革的主攻方向,2023年高标准推进了观唐、春风仁里等16个高品质项目,目前已有12个项目达到预售条件。2024年,每个县(市、区)再建1处高品质项目,目前泗水、微山、梁山项目已开工,其他县(市、区)项目将在今年底前全部开工,进一步优化住房产品结构。

2、完善建设标准。从项目规划、建造标准、景观环境、物业服务、智能社区等方面提出具体指导意见,着力规范高品质住宅核心指标。下步,还将指导开发企业做好规划设计,突出项目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注重规划留白,增强通透感,留出城市风道,塑造优美天际线。

3、强化政策支持。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在供给端,大力支持高品质住宅项目纳入“白名单”,做到“应推尽推、能进则进”;出台了支持政策,高品质住宅的公共空间架空层、封闭阳台等不计入容积率,充分调动开发企业的积极性。在需求端,高品质住宅的公积金贷款额度比普通住宅上调20万元;推出“悦览济宁·品质楼盘”系列宣传,着力挖掘高品质项目亮点,讲好“高品质故事”,凝聚市民群众认可高品质、购买高品质的思想共识,激活房地产高端需求链条。

五、以城市更新为导向,转变城市开发建设模式

积极顺应城市发展由“增量”进入到“存量”阶段的现实变化,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功能完善、活力提升、环境改善。

1、完善工作体系。提请市政府办公室印发《济宁市城市更新行动实施方案》,编制《济宁市中心城区城市更新专项规划(2022—2035年)》,确定城市更新重点区域、更新方向、目标、时序、总体规模和更新策略,谋划实施老旧片区综合改造、老旧住区宜居改造等十大工程。

2、明确实施路径。坚持城市体检先行,发挥规划统筹作用,强化城市设计引导,完善土地、财政、投融资等政策体系,建立政府、企业、产权人、群众等多主体参与机制。坚持“留、改、拆”并举,补齐市政公用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鼓励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和微改造,以保留利用提升为主,防止大拆大建。

3、加快项目实施。建立城市更新项目储备库和评审专家库,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实行项目动态监督管理。截至目前,济宁市确定实施的城市更新项目共29个,其中中心城区16个、其他县(市)13个,已开工项目27个;任城区运河记忆片区入选第二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片区,运河记忆和第一粮仓(麷街)2个项目被纳入省级第一批城市更新创新案例。

下一步,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把新质生产力作为支撑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道路,努力为社会提供高品质的建筑产品、为人民群众建造更好的房子,不断提升城乡发展质量和水平,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住建力量。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齐鲁晚报记者:

请问高品质住宅与一般的商品房相比,有哪些不同?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 龙玉记: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高品质住宅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下步还将继续发力,持续完善高品质发展路径,让市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与普通住宅“不一样”的居住体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质量优良。好房子需要好设计、好材料、好建造。将进一步提升高品质住宅的规划设计标准,项目的户型设计、建设用材、部品选择、配套布局,都应紧贴百姓实际生活,既强调房屋质量安全,又注重美观实用。提高建造过程的精细化水平,每一个细节都匠心打磨、精益求精,全面提升建筑品质。二、低碳智能。深入践行“绿色、低碳、智能、安全”理念,在设计、建造、运维过程中,灵活采用健康、环保、安全的低碳建材,着力增强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依托现代技术支撑,充分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完善住宅的远程控制、智慧安防及门禁、自动监测及报警等服务功能,通过不同的场景化设计,提高居住舒适度。三、配套完善。按照“完整社区”理念,全面提升适老化、适儿化、无障碍设施水平,健全健身休闲设施,强化充电桩、消防救援能力建设,优化美化园林景观,配齐公共服务、商业服务设施,让业主生活得更加舒心、安心,实现人与房子全时空、全龄段的互动、友好。四、服务优质。提高高品质项目的物业服务准入门槛,引进知名物业服务企业,为业主提供细微、高端、标准化服务。把城市与文化共生的理念嵌入到高品质项目建设和居住服务中,从建筑物、园林绿化,到井盖、路沿石,都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凸显底蕴魅力,匠心打造一批文化创意场景,打造慢享文化街区,提供高品质的居住生活体验。总之,我们将倾力打造高品质住宅项目,为市民群众建设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为房地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培植新质生产力。


济宁日报记者:

推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手段,请问下一步济宁市围绕推动住建领域科技创新,重点将采取哪些措施?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节能与科技科科长 孙 菲: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节能与科技科科长下一步,济宁市将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强化科技供给、优化创新体系,推动住建事业高质量发展。一、聚焦“双碳”目标,持续推进绿色智慧韧性技术研发。开展城乡绿色低碳发展关键技术研究,健全绿色低碳政策标准技术体系。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为契机,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和老旧管线改造升级,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研究宜居宜业村镇建设理论,促进小城镇和乡村统筹发展,将建设科技创新发展成果体现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实效。二、围绕“好房子”建设,持续增加高品质住宅建设科技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房地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开展绿色低碳建筑、建筑设计使用寿命延长、既有建筑改造、健康环境保障与品质提升、工程质量保障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探索推进数字家庭、智慧住区等建设,提供适老适幼建筑产品,助力现代宜居农房设计建造,使广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得到显著改善。三、围绕建造方式革新,持续推进工业化、数字化、绿色化转型。编制我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强化新型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发展。完善智能建造技术体系,推动BIM技术建造全过程应用,推广智能工程机械、建筑机器人,探索打造建筑产业互联网。强化绿色建造技术研发,推广建筑与市政工程绿色施工方式,推动单体工程建设全部满足绿色施工要求。


济宁晚报记者: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了解到济宁市具有较好的装配式产业基础,请问下一步济宁市在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方面有什么计划?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建筑节能与科技科科长 孙 菲:

下一步,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将重点围绕以下三方面重点工作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

一、突出规划引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科学编制《济宁市装配式建筑发展规划》,统筹谋划济宁市产业布局,引导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分区域培育产业类型,打通设备制造、生产、设计、施工等产业链条,培育发展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效应。进一步完善与装配式建筑产业相适应的政策管理制度体系,抓好国家、省法规标准落实,规范装配式建筑全过程的监督管理流程,强化全过程闭环管理机制。

二、突出科技创新,进一步推进技术发展。重点开展装配式建筑标准化设计、结构体系、部品部件和施工装配等关键技术研发,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推动装配式建筑高质量发展。立足建设“好房子”,顺应绿色、健康、智慧、舒适的高品质住房需求,全力推进高品质装配式住宅建设,进一步优化装配式建筑产品供给结构。强化评奖树优激励,推荐符合条件的装配式建筑项目申报国家、省级重点工程奖项,全力支持相关企业申报国家级、省级装配式产业基地。

三、突出宣传教育,全力打造专业化人才队伍。强化培训教育,邀请省内外权威专家授课,组织管理、技术人员集中学习装配式建筑系列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引导施工企业培育专业的装配式施工队伍,部品部件生产企业安排专人驻场指导施工。强化校企合作,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职业学校联合培养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生产、施工安装等专业技术人才,联合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技术,引领行业发展。强化宣传推广,加强政策解读和技术指导,提高公众对装配式建筑的认知度、认同度,营造各方共同关注支持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良好氛围。


济宁新闻网记者

请问什么是BIM技术?济宁市下一步将如何做好BIM技术推广应用工作?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勘察设计科)科长 岳 阳:

济宁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城市建设科(勘察设计科)科长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也就是建筑信息模型,它是一种数字化建模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模型的建筑设计和施工管理工具,可以将建筑物的三维模型、建筑构件、施工信息和物料信息等集成在一个系统中,应用于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施工管理、工程监理、模拟分析、物业管理等多种场景。利用BIM技术,可以在数字化的环境中进行建筑设计和施工模拟,减少施工错误和成本浪费,并实时监控和分析建筑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进行预警和风险评估,提高设计和施工的效率和质量。下一步,济宁市将通过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推动全生命周期BIM应用、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培养专业人才以及加强宣传推广等方面措施,深入开展BIM应用工作,推动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一、完善政策与标准体系。出台相关政策,进一步明确BIM技术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范围、标准和要求,为BIM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政策保障。构建完善的BIM技术标准体系,包括数据格式、信息交换标准等,确保BIM技术在不同项目、不同企业间的兼容性和互操作性。二、推动全生命周期BIM应用。在现行施工图审查基础上,并行开展BIM审图,推动BIM技术在项目设计、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的集成应用。加强BIM技术与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融合,实现建筑设施的智能化管理,提高建筑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三、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重点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创新研发能力的BIM技术服务企业,开展BIM技术竞赛与交流活动,提高行业BIM技术应用的积极性,推动BIM技术不断创新升级。四、加大人才培养与应用力度。强化培训教育,培养一批熟练掌握BIM技术的专业人才,鼓励企业和个人积极应用BIM技术,通过实践不断提高BIM技术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五、加强宣传与推广。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加大对BIM技术的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BIM技术的认知度和接受度。积极推广BIM技术应用成功的案例,为其他项目和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